香港DSE放榜,王弼已四海為家多年,子女亦不在這制度之下,自然不會投放太多時間在這類新聞,然而,今年在社交媒體聽到許多批評DSE狀元的聲音,事緣眾多狀元不約而同的考進醫學院,不少網民說是因為他們貪錢才當醫生,王弼覺得這樣的抨擊太過份,錯得很離譜!因為歸根究底,狀元們貪不貪錢不是問題的核心,中國人幾千年來都以「書中自有黃金屋」來勉勵下一代發奮向學,如果狀元們選擇將來的事業完全不以錢作考慮,就實在辜負了老祖宗的教導!
然而,批評者最錯之處不在說狀元們貪錢,而是做醫生所要付出的勞力和金錢的回報絕對不成正比!以經濟學或金融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發達(即所謂貪錢),當醫生的值博率不高。首先,這不是出自王弼之口,有一年王某跟當時的港大醫學院院長有一面之緣,當夜飯局促膝長談了數小時,他就慨嘆以考進醫學院的難度,讀醫科需時之長,畢業後當醫生日夜顛倒的長工時,對比其他一線職業的薪酬,其實做醫生的金錢回報並不高。王弼也即場計起數來,就拿醫學界最頂尖的「星球人」來跟其他行業作比拼,其實所謂「星球人」,即一星期賺一百萬港元的醫生,行內不會有很多,而且外科手術醫生要一星期賺一百萬,幾個大手術當然可以,但要每個星期都賺一百萬,一年52個星期如是,一年5200萬,並且年年如是,就算他是再世華佗,病人搶住給他劏一刀,這位醫生也有體能上的限制,
一年內某些星期賺數百萬可以,個個星期如是就很難了,但就算當他真可以賺5200萬一年,這個數字當然很好,但這位狀元中的狀元,跟香港上市大企業的CEO們打工皇帝對比,一線對一線,又確實是遜色了一點,更遑論跟這些CEO們的老闆相比了!若說貪錢,上策是去做生意做企業家,中策是當成功企業家的左右手,當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打工皇帝,或到外國科技公司打工拿股份(如最近在Coldplay演唱會被捉姦的那一位),下策最少也要進入金融界興風作浪,讀金融系或商學院這些水份甚高的學科靠把口賺錢,做醫生只靠一雙手來賺錢,又怎跟靠把口來得有Scalability!如果狀元們真的以賺錢為目標而當醫生,恐怕最終會失望!
美股方面,雖然白左傳媒極力攻擊特朗普的財政政策,例如說他每年增加3400億美元的財赤,但實際上是美國財政部於4月錄得2580億美元的財政盈餘,於6月再錄270億美元的盈餘。當然,美國政府由去年9月開始的財政年度計,目前的財赤還是超過1萬億美元,但自關稅戰開打以來,由於關稅收入大幅上升,4月和6月相繼出現令市場意外的財政盈餘,美國政府財政狀況改善的可能性不容抹殺。然而,白左傳媒只是清一色的報憂不報喜,又利用侵叔想炒鮑威爾的消息來推低美債價格,但若鮑威爾在裝修聯儲局辦公室一事真有誤導國會之嫌,那麼白左傳媒又有何理據盲撐鮑威爾?而最重要的,是就算侵叔以任何理由炒掉鮑威爾或迫其辭職,單單換個主席而不換掉所有理事,其實對左右息口大局並無幫助,所以侵叔跟聯儲會不和的新聞,可謂對金融市場長期的格局毫無意義,但短期卻令不少投資者誤以為很大件事,以致在美國政府的財政和通脹數據改善下仍沽售美債和美匯,但留意美匯已有見底回升的跡象,美債有可能稍後跟隨。
有別於債券市場,美股的投資者可能看透了白左傳媒的偏頗報道,因此他們懶理壞消息,美股繼續炒上,雖然暫時創新高的幅度慢了下來,但踏入業績期,只要重磅股如美股七雄能有亮麗的表現,相信美股便有大力向上突破的條件,而本欄的重磅股Alphabet 股價連續8日上升(雖然幅度不算高),下周將公佈業績,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