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46163    回應:13

李光耀,一個生於現代社會的古代政治家

湯文亮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大約在十多年前,我應星架坡官員邀請去了星架坡,當時,星架坡還未宣布開賭,李顯龍還未做總理,經濟環境比香港還要差,不過,星架坡比香港優勝的就是沒有負資產者,八成幾國民住在組屋,一切有政府照顧,所以,一般星架坡市民不知道官員們的憂慮。官員邀請我到星架坡的目的是如何振興星架坡經濟,其實,他是問道於盲,我怎會懂得那些大是大非道理,小炒小賣我略懂一二,言談之間,我隱約知道星架坡準備開賭,這是他們國父的意思,官員們其實早知道這個答案,徵詢我們的意見只不過是整色整水,於是大家都贊成星架坡開睹,官員們聽罷當然十分開心,其實我的心裏並不是這個答案,到最後,有官員問我們怎樣看他們的國父,問題很奇怪,怎樣看,唔通話李光耀是一位獨裁者,當然大讚特讚,雖然,李光耀睇唔起香港的生意人,認為我們沒有世界級生意人,只懂得做地產,但李光耀不知道,我們一樣睇唔起星架坡,因為他們連生意人都冇,大企業都是國營,其他人只懂得做飲食生意,不過,星架坡在李光耀領導之下,在世界政治舞台左右逢源,所以,我在大讚特讚之餘,加上了一句,李光耀,一個生於現代社會的古代政治家。

  以星架坡一個小國,能夠在世界政治舞台生存,不需要依附任何大國,的確是奇蹟,或者說李光耀功力非凡,使人聯想到中國在春秋時代的小國,那些國君如何能夠在五個大國之間生存,李光耀的功力比起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無論如何,始終都會被呑併,歷史話,春秋之後,就是戰國,而戰國時代,大部份小國都被吞噬,隨著李光耀離去,星架坡是否能夠仍然像過去一樣,在中,美及歐洲各大國之間遊走,這是星架坡官員及國民擔心的問題。其實,在現今社會,已經沒有國父,國家元首或者領導人都是打一份工,為國民服務,我認為星架坡官員或者國民最擔心的是當李光耀離開,李顯龍退休時,星架坡是否能夠抵受那些世界性政治衝擊,是否能夠好似現在一樣,可以左右逢源,我深表懷疑。而星架坡人又大多數未曾經過任何政治暴亂洗禮,如果這些場面出現,沒有外國支援,星政府是否能夠獨力解決,這些都是未有答案假設,不過,無論如何,沒有李光耀,星架坡的新時代才正式開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占士 2015-03-26 10:11:54

個人認為,後李光耀時代的星加坡最終有機會成為中或美的附庸國。


2. 舍神 2015-03-26 10:15:20

博是的確是快人快語,如此說話一般人只藏在心裡, 用個人名義,講得咁白,

非常之人! 畀個like你

3. 肥姐姐 2015-03-26 10:48:10
記得一年多前吧,IMF其中一個副總裁指控星加坡成為新嘅洗錢中心,幾天後,這名副總裁被IMF炒魷魚。

所謂一葉知秋,這事件其實有其特別意義, 不過我不喜歡畫公仔畫出腸,還是讓讀者獨立思考一下吧。
4. 居無竹 2015-03-26 10:49:07
好文 , 有point , 讚 .
5. 元朗人 2015-03-26 14:15:42
星人普遍叻過港民,应该少於17年就有香港泛民質素。

阿彌陀佛。
6. 巴士的點評——李光耀:子女讀華校無得嘈 2015-03-26 14:33:06
香港回歸以後,其中一個給人詬病的領域是教育。香港教育改革,帶來了很多變化,無論是取消中史科作為必修科、引入通識科,以至搞母語教學,卻催生了中文中學與英文中學的分流,種種政策都惹來很多爭議。

        看了李光耀的經歷,有一點令我印象很深刻,李光耀在殖民地時代長大,讀新加坡萊佛士書院,之後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他雖然是新加坡華裔,但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不太懂得華語,到他參選總理的時候,發覺不懂華語,有很大障礙,於是努力學習華語。以一個「番書仔」,在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中選舉獲勝,凸顯了他的能耐。

        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提到很多華校的鬥爭。在新加坡脫離馬來亞獨立前,華校被殖民地政府打壓,這個情況與香港當年的「左校」所經歷的差不多。李光耀在政壇冒起後,他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做法,便是要三個子女入讀華校,李顯龍便是讀華校出身。大家試想想,李光耀出身於全國最高等學府萊佛士書院,卻叫子女入讀當地屬於二、三流的華語學校,很難說他當時做這個決定時,完全沒有心理掙扎。

        李
光耀口說叫子女讀華校是想他們有中華文化的根,但實際上他子女在華校成績優異,報上大做宣傳,可鼓勵其他家長放子女送入華校,他說「這促使講華語或方言的族群深信,我並不是一個對華文教育趕盡殺絕的人。」當然,李光耀或許更深謀遠慮,很早便為子女鋪了將來從政的路,深明在新加坡這個華人為主的社會,若不選擇華校,日後變成「番書仔」的話,將來在政壇上將很難抬得起頭做人。

        回頭看香港,很多高官都將子女送到外國,特別是英國讀書。如果是其他部門的官員這樣做還好一點,屬教育部門的官員,難免被人質疑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香港的教育制度。或許這些高官為此會心懷怨氣,會舉出很多理由反駁,例如送子女出國的時候,還未當官,或者即使已當官,當時也不是從事教育領域;又或是為子女前途打算,讓他們入讀一些好的學校,所以送他們出國云云。另外還有一個附加原因,源於殖民地時代政策,香港公務員送子女到英國讀書,在學費及生活費有一定的補貼,很多官員覺得送子女出國讀書有「着數」,有很大誘因將子女送到英國,這種理由更難宣之於口。

        理由可以有好多,但客觀上送仔女出國的行為,造成了市民覺得高官對本地教育制度沒有信心的印象。

        日前與政壇高人聊天,提到李光耀,也談到香港的政客。李光耀很明顯是一位有鴻圖大略的政治家。或許是由於新加坡「形民主,實專制」,所以李光耀能夠為自己為國家鋪排比較長遠的路。至於香港,特別是回歸以後,特首也好,政府團隊也好,一個任期只有五年至十年,大家都不能看得太過長遠。

        但香港需要的是政治家,不是從政者或者政客。因為政治家有長遠眼光,看到二十年、三十年後香港的發展,才可以帶領香港走出困局,還要以身作則,信任香港的制度,敢於用自己的子女作為這個制度的白老鼠。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現時二、三十歲的年輕從政者,如果希望在香港長期參政,也是時候想想子女的教育問題了。從政,便要作出犧牲,如果你不想有犧牲的話,為何要玩政治呢?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7. 惜緣 2015-03-26 21:21:58
19歲年輕尼姑19句話,震撼人心!

【第一句】被恨的人沒有痛苦,恨人的人卻終將遍體鱗傷,所以,絕不去恨人。

 

【第二句】緣分是本書,翻得不經意會錯過,讀得太認真會流淚。

 

【第三句】不同傻子爭辯,否則就搞不清誰是傻子了。

 

【第四句】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

 

【第五句】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捩點。

 

【第六句】錢有兩種:花掉的是錢,是財產;沒花掉的是“紙”,是遺產。

 

【第七句】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下去,那叫本事。

 

【第八句】簡單的事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第九句】長得那麼美那麼帥氣,自己卻不知道,這就是氣質;那麼有錢那麼有才華,別人卻不知道,這就是修養。

 

【第十句】管好自的嘴,講話不要圖一時痛快、信口開河,“良言一句三冬暖,傷人一語六月寒”,說話要用腦子,敏事慎言,話多無益,不揚人惡,自然就能化敵為友。

 

【第十一句】沒有愛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要“學會愛別人其實就是愛自己”,讓愛如同午後陽光溫暖每個人的心房。

 

【第十二句】多去理解尊重別人,常懷寬容感激之心,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海納百川是多麼廣闊,感激你的朋友,是他們給了你幫助;感激你的敵人,是他們讓你變的堅強。

 

【第十三句】這個世界,有兩件事我們不能不做:一是趕路,二是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否擁有一份好心態,好心態是一生的好伴侶,讓人愉悅健康。

 

【第十四句】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樂善好施,長於交往,“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緒要儲存”,就象銀行存款,存的越多,時間越長,紅利就越大。

 

【第十五句】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於下結論,尤其生氣時不要做決斷,要學會換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複雜的事情儘量簡單處理,千萬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第十六句】學會知足,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從最沒有意義的比較開始,這世界總有不如你的人,也總有比你強的人,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了腳。

 

【第十七句】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駡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了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不要太在乎別人的咒駡。

 

【第十八句】別把工作當負擔,與其生氣埋怨,不如積極快樂的去面對,當你把工作當作生活和藝術,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樂趣。

 

【第十九句】人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應該珍惜,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更多的遺憾,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8. 珍惜香港 2015-03-27 00:28:28
珍惜香港(取自台灣人分析 2014-03-29)

亞洲四小龍 2000-2014 的經濟表現

經濟學是講客觀證據的量化科學。我想先讓大家相信這些年來新加坡跟台灣的經濟發展差距很大。所以我們先來看看亞洲四小龍這 15 年來的經濟表現。2000 也剛好是陳水扁前總統開始執政的一年。可以算是台灣的民主元年。我們可以好好檢視台灣這段期間的表現到底如何?這篇文章我就先整理幾大常用的經濟指標。其他以後再補充。(很可惜目前手邊沒有貧富不均的指標,我自己也很想知道新加坡的表現如何?)

以下圖表的數據資料皆來自於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這是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資料庫。也應該會跟官方數據一致。資料的最後一期是 2014,有不少數據是由 EIU 預估的。

亞洲四小龍的平均每人 GDP
名目 GDP(沒有調整通膨)


實質 GDP(有調整通膨)


我們可以看到名目 GDP 第一名的是新加坡第二是香港第三是南韓第四是台灣。台灣自從 2004 後就一直殿底。新加坡則跟香港的差距拉大。趨勢上是香港新加坡一組,台灣南韓一組。

然而如果我們看的是通膨調整後的 GDP。情形就不一樣了,新加坡變成第二,香港變成第一,這代表新加坡經濟雖然高度成長但是通膨嚴重,把經濟成長都吃掉了。台灣跟南韓之間的情形也類似,通膨調整之後南韓遙遙落後台灣,代表南韓通膨非常嚴重。台灣與香港新加坡的差距也拉近不少,這代表台灣的物價在四小龍中真的偏低。

亞洲四小龍的失業率


從這個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四小龍中失業率最高的本來是香港。失業率最高的 "冠軍寶座" 在 2008 年之後交棒給了台灣。香港在 2002 年底到 2003 年中的時候發生 SARS。我們可以看到 SARS 對香港經濟的殺傷力相當大。超高失業率花了數年才降下來。而失業率表現最好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只有在 2003-2004 左右輸給南韓。其他時候都是四小龍中失業率最低的國家。尤其以失業率來判斷,新加坡的失業率在 2010 年呈現遙遙領先的情形。失業率是總體經濟指標,所以台灣殿底有很多原因。新加坡的好表現也不是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的。
9. 珍惜香港 2015-03-27 00:30:13
亞洲四小龍的每人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 in USD per year)


我們可以看到在 2000 年初期是香港獨走,新加坡與台灣類似,南韓殿底。然而 15 年來的經濟發展大不相同。香港仍然是第一名,但是新加坡幾乎追上香港。而韓國已經追上台灣。根據預估,2014 台灣就會低於南韓而殿底。

亞洲四小龍的每人平均月薪(Avg. Wage per month in USD)


這個圖表顯示的是台灣人民最心痛的事實。月薪偏低多年沒漲。跟四小龍相比,台灣薪資顯然增幅最少。在 2000 年初我們排第三還贏過南韓,現在排第四而且遠遠落後第二跟第三的香港與南韓。相對的,新加坡一枝獨秀把原本第一名的香港利用 2003 SARS 的機會給 "做掉"。自 2003-2004 之後還一馬當先把跟香港的差距越拉越大。

亞洲四小龍的家戶收入中位數(Median household income (US$) per year)


以每個家庭的中位數收入來看,新加坡一路領先四小龍而且差距拉大很多。15 年來排名不變,台灣都是第三。除了經濟實力外,一個特殊的理由是新加坡的女生幾乎都有上班工作而南韓是女生工作比例最低的。也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看一個家庭的收入,新加坡因為都是雙薪家庭,所以收入會大勝單薪家庭的南韓近 3 倍。換個角度說好了,就算經濟生產力一樣,新加坡這個項目天生就贏韓國兩倍。有人會好奇新加坡都誰帶孩子?答案是外籍女庸。這部分的好壞就暫時不在此討論。

亞洲四小龍自 2000 後的累積直接投資(Billion USD)


這張圖表的趨勢顯得相當嚇人,其實也相當出乎我意料之外。這一項是由每年的 "Net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累加而來。我們可以看到小小的新加坡過去 15 年吸收巨額的外來直接投資。相對的,其他四小龍的累積額度都是負的。香港第二,台灣第三,南韓第四。不過這一項拿來反映經濟實力可能不夠真實。像是如果三星有大量在海外投資,可能就會使得南韓的投資外流。但是整體而言,南韓(三星)的實力其實不斷在增長。

總結

從這些圖表來看,客觀證據顯示台灣的經濟已經是四小龍中殿底,而且大部分的發展趨勢都不利。

相對的新加坡蒸蒸日上。不是已經第一就是第二。而且發展趨勢都對新加坡有利。
10. 引刀一快 2015-03-27 05:06:59
珍惜香港兄

臺灣乜嘢都受政治因素干擾,你有冇別國嘅類似數據做對照呢?
11. 雷鳴天下 2015-03-27 08:36:46

李光耀是真正的經濟學家

撰文: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經濟學家
欄名:雷鳴天下

李光耀逝世,蓋棺論定,世人對他徹頭徹尾的務實主義,讚譽還是遠多於貶抑。從電視所見,新加坡人民對他緬懷之情,記憶所及,只有1976年周恩來與毛澤東離世時可相比擬。年輕人若不知道,找年紀大一些的一問可知。

我是十分佩服李光耀的,1998年他在港接受了一個文學團體頒發的傑出華人金龍獎,不知何故,我同年也獲頒此獎,敬陪末座,與有榮焉,但當然他貢獻之大,不是我輩可比擬。李顯龍說得對,李光耀便是新加坡,要客觀評價他,必須研判他在新加坡建立的功業。

50年間實質GDP擴充38倍

新加坡的經濟的確有亮麗成績。從1965年至去年,當地實質GDP擴充了38倍,去年的人均GDP比起香港,用官方滙率計算,高出了41.6%,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只高出18.4%。不過,港人也不用就此便認低威,我們也要搞清新加坡付出了甚麼代價才達此成績。

李光耀經濟政策的第一特點,便是通過中央公積金等手段推高儲蓄率。

去年新加坡的國民總儲蓄佔GDP的48.2%,在世界上與中國是叮噹馬頭。如此高儲蓄意味着資本積累可以十分迅速,日子有功,人民可變得十分富裕,經濟水平也可被有力推高,但高儲蓄也等同人民沒有多少錢可用作消費。2014年新加坡人民收入雖比香港高,但人均私人消費只有20,684美元,比香港的26,281美元低了21.3%,兩地人民生活水平誰好誰壞,見仁見智。

不過,有一點卻是明顯的,新加坡90.3%的人口住在自置物業,而且樓價比港低得多,其成功之處,是過去幾十年來,該地用在建築房屋的投資按人均計算,幾乎是香港的兩倍。

反觀香港,建成的樓宇總樓面面積,人均計算遠低於新加坡,缺乏供應才是香港樓價高的原因。

過度補貼新興產業 揠苗助長

新加坡與港的工業政策亦頗有不同。李光耀一直強行推動產業升級,政府補貼某些它認為有領先意義的新興或高科技工業,但在頗長的時期內,這些行業過於超前,政策變成揠苗助長,不少經濟學研究便發現,新加坡生產效率的進步十分緩慢,連香港也比不上。

重視教育 積極吸納海外人才

不過,李光耀並非省油燈,他極重視教育,在他的認可下,近年新加坡在海外大規模招攬人才,對內地學生尤其積極吸納,並鼓勵他們留在當地工作。此等主動出擊的積極人才政策,倒過來又逐漸使到它本來可能過於超前的高科技工業政策得到較堅實基礎。當然,它的人才政策也是它能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

李光耀用鐵腕治國是人所共知之事。有位前港府極高層人士告訴我,李曾半開玩笑的建議他,要把香港的媒體全部國有化,否則他將後悔莫及。在新加坡,誰要批評他,大有機會被送上法庭,而且必輸無疑。政府的有形之手隨處可見,香口膠被禁吃;政府相信「優生」,有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的男女早日結婚生子,政府要管到家裏來。但我們卻不能簡單的說新加坡沒有民主自由。

李光耀在60年代時深受敵對政黨的威脅,但他知道大多數人民支持中間穩定路綫,所以設立強制性選舉投票制度,人人皆要投票,你能說他不民主?既然大多數人民都支持他,亦必要出來投票,他的認受性便十分強,足以擊退反對他的政敵。

信奉自由市場 亦運用有形之手

李光耀相信自由市場,在這方面的國際排名,新加坡一直頗為領先。但他的「自由」市場也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強加的,他對外資有不少補貼,致使外國人的投資回報率高於本地人的回報率。新加坡自己不缺資金,甚至資金過多,他這樣做,無非是要把國際投資者變成新加坡的持份者,以後便不得不乖乖的在國際事務上保障新加坡的安全與利益。

經濟學的定義是在於研究在真實世界的各種制約局限中如何尋出最優的方案。若不理會新加坡所要面對的嚴酷環境與生存條件,李光耀的政策實有不少缺失。

但李光耀對烏托邦只會嗤之以鼻,他完全明白實際的制約一定不能忽視,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做得最好。在此意義上,他也是位傑出經濟學家,與香港的政客不可同日而語。

(本欄逢周五刊登)

12. Pp 2015-03-27 08:39:17
四小龍平均月薪金,有冇圖?
13. 珍惜香港 2015-03-27 11:26:28
珍惜香港

TO:12/F Pp

四小龍平均月薪金,應該是 9/F 第二張圖吧。

TO:10/F 引刀一快

我搵數字資料唔喺強項,呢段分析喺我偶然 SEARCH 到,亦已經喺一年前嘅文章。因為喺台灣人寫,內容同總結或有所偏頗,但既然資料來源喺 EIU,應該有代表性。而 2000-2014 成 15 年嘅發展全觀,亦值得參考,所以 POST 响度同大家分享下。

我只喺直 POST,暫時未諗過寫分析。不過要注意嘅喺,近年香港 GDP 增長包尾,而通脹又榮升第一,呢兩個負面趨勢,值得關注。